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5年“三农”工作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4-12-23 作者: 来源:中国政府网 浏览次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次重要会议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做好明年“三农”工作将如何发力?
稳产保供: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数据显示,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分析,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强调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意味着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因一时丰收而放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守牢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当前,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带贫益贫能力较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会议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应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要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有效精准施策,提高帮扶效能。
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跑、“村BA”等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表示,要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同时,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本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23年开始,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相继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当前,在安徽、湖南、广西启动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同时,各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蓬勃发展。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会议明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专家表示,工商资本下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应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产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