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论文写作心得分享会(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2-05-2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19日上午9点,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第七期的论文写作心得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琎和硕士研究生陈奕醇主讲。
在分享会上,博士研究生王琎和硕士研究生陈奕醇分别以“为何而治:典型治理的国家目标及其逻辑——基于乡村示范政策的扎根探索”和“乡村康养小镇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与有效实现路径”为主题,对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和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硕士生陈奕醇以乡村康养小镇建设为研究主题,从文献回顾和现实背景出发,探讨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建设乱象以及现有研究对乱象问题解释的不足和缺憾,进而提出“如何有效推动乡村康养小镇建设”这一研究问题。通过对九个成功典型案例的解读,归纳出影响因素,并借助系统聚类、路径组态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提炼出影响乡村康养小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和有效建设路径,最后与既有理论开展了对话。随后,唐畅(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康儿丽、朱敏青、陈安妮等多位博士研究生分别从论文标题聚焦、概念界定、资料获取、方法改进、要素创新、理论对话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
典型治理是国家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机制,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博士生王琎从典型治理的国家目标与基层治理之间的结果偏差现象出发,对典型治理背后的治理逻辑展开追问。分享主要从选题来源、研究背景、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内容展开,重点廓清了何为典型治理、国家为何治理以及国家为何运用典型治理等已有研究问题。在充分收集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探索国家开展典型治理的多维目标,并拟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典型治理国家目标背后所隐藏的治理逻辑线索。该主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博士研究生朱敏青针对扎根方法的理论流派与方法原理进行了介绍,建议研究的扎根部分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随后,博士后唐畅、博士生康儿丽、付城、谭丰隆等分别就问题的视角聚焦化、文本选取的代表性等话题展开讨论。
最后,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分别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做出总结点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许源源教授指出,在采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使之能够有效解析问题、推进研究。在对某一概念下定义时,可以将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收集汇总,以分类方式呈现概念内涵,再通过案例解读,从各个分类中抽出核心因素并提炼概括其本质属性。最后他还强调,研究问题的提出要十分谨慎,反复斟酌,避免引起歧义。
在开放包容、和谐互助的学术氛围下,大家在会后继续就小论文撰写和研究方法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并分享了近期所读的好文好书,以共同启发学术灵感!第七期的交流会圆满结束,期待下周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