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 学术分享会(第十七期)
发布时间:2023-11-1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8日下午2点,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了学术分享讨论会。本次分享会由硕士研究生吴芳、郭金润和张思睿主讲。
近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取得了较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供销合作社作为向农业农村提供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结党和政府与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纽带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优化既是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的需要。
硕士研究生吴芳以“供销合作社如何有效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题,从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着重分享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对解决这一研究问题所带来的启发。
此外,中心成员分别结合自身经验,重点就论文标题拟定、核心问题提出、关键概念界定、既有文献述评、分析框架构建、引文格式标注等问题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比如,文献梳理要通过分层分类把握既有研究动态,找到可供进入的研究空间,进而推导并聚焦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分析框架的构建不是多个理论的拼凑组合,应考虑框架内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提升分析框架的解释力与适配性等。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众多要素融合发展的关键。硕士研究生郭金润基于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的研究兴趣,以“数字化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型”为主题,从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与大家分享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同时,基于前期的文献阅读和思考,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什么样的需求偏好和特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哪些供给问题?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问题困惑。
硕士生张思睿进行了文献《制度逻辑视角下基层政策执行“偏差”的形成机制——基于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悬浮的分析》的分享。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政策会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通过对G省两个贫困村庄产业扶贫政策执行过程的全面追踪,以一类特殊的政策执行偏差现象(执行悬浮)为例,从制度逻辑视角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制度压力与行动情境张力下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是执行悬浮的制度基础,关键行动者的认知图式及其预期是执行悬浮的微观基础,制度与行动者的不断互动则导致悬浮的制度化。
对此,博士生们对两位硕士生的开题报告提出了许多一语中的的意见:博士生王琎和博士生门垚指出,开题报告要明确聚焦研究问题,避免模糊不清;在运用理论时,要先进行理论辨析,使相关理论与研究问题相适应,点明运用该理论的充分理由,在运用多种理论时要进行理论耦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文献综述时,应做到层层嵌套,由表及里,与研究主题紧密联系,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思考,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脉络来进行文献综述,而不是简单的区分国内外研究视角。博士生陈安妮和博士生杨凯伊指出要注意开题报告的相关细节问题,比如在文章格式和排版布局上要符合规范,引用正确的参考文献格式等。至此第十七期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