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 学术分享会(第三十三期)
发布时间:2025-11-1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31日上午8点,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学术分享讨论会。本次分享会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马敏、张嘉宁主讲。
01

首先,硕士研究生马敏分享了《公共管理学报》上的一篇论文,主题是“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并就文章的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理论框架、案例嵌入、核心发现、结论与未来展望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报与讨论。具体的,这篇论文以H村为实证,清晰界定了“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概念,系统解析了它的生成机理和运作逻辑,为数字时代破解乡村治理“碎片化”难题和推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随后,硕士生张嘉宁汇报了近期文献阅读情况并选择其中两篇启发较大的论文进行了分享。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硕士生张嘉宁有以下收获:一是理解数字乡村治理是一种多层次耦合治理体系,需关注多层级间的沟通互动;二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村庄在治理过程中的模式差异;三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如数字包容性技术与乡村主体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02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针对硕士研究生马敏的分享,博士研究生孙慧、殷婷认为,文章结构分析准确,观点提炼精准,但还可以围绕文章展开进一步思考并尝试进行模仿性写作。博士研究生刘伊慈与硕士研究生马敏就“数字治理如何真正赋能乡村个体”这一问题进行学术讨论。
针对硕士生张嘉宁的汇报,博士生殷婷指出:选择两个文章进行对比分析的视角值得肯定。博士生孙慧、刘伊慈认为:选择的文章结构清晰,内容细致,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村民需求的重要方面。同时,文章采用了类型学分析,通过划分村庄类型来选取案例,但这种分类科学性有待探讨。
最后,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许源源教授指出,硕士一年级不要把自己的选题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建议先放宽目标定位,广泛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到合适的案例样板,学习其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在实际撰写论文时,要注意文章主题、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以及结论的得出,并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非理想化状态。
至此,第三十三期(本学期第三期)学术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