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中心动态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活动 | 学术分享会(第二十五期)

发布时间:2025-04-1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04月17日上午8点,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学术分享讨论会。本次分享会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覃敏、硕士研究生刘统发主讲。

image.png

博士研究生李覃敏进行了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为题的开题汇报。本研究聚焦数字技术破解乡村公共服务在效率与公平层面的难题,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的有效衔接。

此研究在既有文献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包含“赋能历程—赋能因素—赋能路径—赋能机制”的整体研究思路。逻辑框架主要呈现为四大关键环节:文献梳理与理论基础、概念解析与分析模型构建、实证研究与案例验证以及对策建议与实践启示,并通过宏观(政策制度与社会结构)、中观(治理机制与主体协同)、微观(具体技术应用与场景实践)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为数字技术在乡村公共服务中的可持续化、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路径。其关键议题包括:(1)数字技术在乡村公共服务中的关键特征与演化脉络;(2)乡村公共服务数字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机理;(3)技术赋能机制与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之间的作用路径;(4)组织适配与制度保障如何协同支撑数字化落地;(5)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与可持续性。

image.png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当前村民个体化的趋势明显,村民参与不足和村庄团结程度不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村庄团结以实现乡村振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此,硕士生刘统发进行了《乡村振兴中的个体化困境与村庄团结重建—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的文献阅读分享,并基于文章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延伸思考。文章主要从分析乡村社会个体化困境与乡村振兴“外来性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核心研究问题—在村民个体化背景下,如何重建村庄内部的团结机制以支撑乡村振兴? 并按照前提条件-联结纽带-结果输出的结构,对西部的三个相邻村庄的村庄团结程度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集体的组织能力、利益联结、制度以及集体意识是影响村庄团结的关键因素,提出要“先组织社会,后发展经济”。

d7a9b39500696f964e9311e7cb5bba9.jpg

在评议环节,针对博士研究生李覃敏的分享,博士研究生王琎指出,在文献的梳理上,有一定的工作量,但需要厘清文献梳理的演进逻辑,能够更好的为研究的核心议题服务。博士研究生陈安妮指出,首先在汇报的规范性上要注意细节,其次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后续的研究应该如何展开,应该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博士研究生门垚指出,现有文献及研究对于数字技术在乡村场景的研究较多,主流分为“技术如何赋能、技术赋能的背后逻辑”两大类,要选择好用怎么样的研究思路去完成论文写作。针对硕士研究生刘统发的分享博士研究生王琎指出要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法,要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学术启发。此外,博士研究陈安妮提出要围绕自己的写作来挑选和阅读文章。

最后,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强调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观点等方面的学术启发。至此第二十五期(本学期第二期)学术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