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联系我们
    
中心动态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心活动|学术分享会(第二十七期)

发布时间:2025-04-3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04月28日上午8点30分,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学术分享讨论会。本次分享会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凯伊、硕士研究生张思睿主讲。


01


image.png

博士研究生杨凯伊以《数字健康背景下县域健康服务体系的渐进式重构研究》为题,聚焦县域健康服务体系的组织演进路径。研究以湖北省秭归县为案例,在调研中发现该县在“县级医院—区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五级实体结构之外,又依托统一的数字平台形成“县—乡”两级虚拟结构。这一五级与两级并存的组织形态与目前普遍的三级组织形态相异,挑战了新制度主义“组织趋同”假设,催生“为何在相似制度压力下组织会不同构?”的理论疑问。现有研究指出,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嵌套式层积、功能转换等渐进机制打破制度同构惯性。在此基础上,以解决健康服务可及性问题为研究目标,提出核心研究问题:数字健康背景下,县域健康服务体系的渐进式重构何以实现?研究基于观念取向的新制度主义、技术与组织互构理论和空间理论,构建起“情境-实践-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技术与组织的动态交互如何推动服务网络与治理结构的虚实融合。

20975ddad31de8012740ce7fcdf1978.jpg

硕士生张思睿进行了主题为《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新内源式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的开题汇报。报告以“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实现内外部力量的联结互动,从而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核心研究问题,选用新内源发展理论,构建“外部嵌入—内部重塑—效能生成”的分析框架,希望通过案例研究法呈现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探索,从而提炼出驻村第一书记激活乡村新内源发展的内在逻辑。

02


5a20364c3184290781131ca6734b281.jpg

在评议环节,针对博士研究生杨凯伊的分享博士研究生王琎建议简化分析框架,减少概念的模糊性表述,强调学位论文应平铺直叙,用简单概念阐明核心逻辑。他指出,需进一步聚焦“技术应用与组织变革”的主线,基于案例重点理清两个问题,即“组织变革了吗?”“组织究竟是怎样变革的?”。博士研究生谭丰隆认为,目前研究中的“渐进式重构”更侧重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建议调整章节标题以体现时序演进,并通过案例深描自然呈现结论;而如果是想以“重构”结果作为研究重点,则最终提炼的概念应该更侧重在最后形成的空间形态,需在明确研究重点的基础上提炼核心概念和呈现研究内容。同时,章节安排应与分析框架相对应,避免简单罗列,重点呈现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提出以下优化方向:一是统一比较对象,即明确是秭归县的五级体系与其他地区所遵循的传统三级体系的外部对比,还是基于数字平台载体的虚拟结构与基于服务体系载体的实体结构的内部对比。二是前置问题待厘清,即需回答“数字健康作为背景的约束性”“秭归独特组织形态的特殊情境”等问题,避免陷入重模式宣传而忽视绩效困境的问题。三是研究对象需深化,即在描述“渐进式重构”这一现象发生过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因素,如“谁主导重构?”“重构是怎么发生的?”“重构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找到重构这一表象的深层原因。四是分析要素需互斥,即现有“情境”与“实践”要素的并列易存在逻辑交叉,需进一步思考要素间的关系。

针对硕士研究生张思睿的分享博士研究生王琎首先指出核心问题表述字数偏多,提出了两种更为清晰的修改建议。同时指出新内源理论强调内外互动性,但论文框架中互动性体现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突出互动性的框架的调整方案。博士研究生谭丰隆主要从较为细节的写作逻辑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问题提出部分应阐述村庄已形成新内源发展模式,并解释乡村新内源发展及其具体特征。二是应在第三章强调村庄自身具有的资源特色,从而体现与外源式发展的区别,三是研究结论应与框架部分相衔接。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强调论文写作要明确研究目标和对象,清晰呈现所要论述的问题。

至此,第二十七期(本学期第四期)学术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