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 学术分享会(第三十一期)
发布时间:2025-11-0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0日上午9点,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学术分享讨论会。本次分享会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黄依静、周婷臻、刘统发主讲。

首先,硕士研究生黄依静进行了主题为《地方性与公共性: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治理的合作生产路径——以湖南省J县为例》的论文汇报。硕士研究生黄依静从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理论框架、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报与讨论。具体的,论文通过“技术-情感-制度”参与式治理框架,研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情感联结与制度保障”的有机协同,在标准化与本土化之间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再造”。

随后,硕士研究生周婷臻进行了题目为《县域数字健康建设中的界面冲突与化解路径探析——基于界面治理理论》的论文汇报分享。该研究基于文献梳理和归纳,结合界面治理理论,运用“主体(横纵)-技术-信息”界面治理分析框架,着重分析Z县域数字健康建设中各子界面的“界面冲突” ,剖析界面冲突的生成逻辑,并围绕各界面提出针对性的化解路径,以期实现多界面协同,县域数字健康建设的目标。

接着,硕士研究生刘统发就乡村产业振兴主题,进行了题目为《“致富果”何以持续富民?——S县产业振兴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动态调适与挑战》的论文分享。汇报从案例选择、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产业振兴是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而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策执行和资源调配的关键主体,其角色定位与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因此该研究以政府职能理论和调适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梳理了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角色的转变,并探讨了在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

在评议环节中,针对硕士研究生黄依静的分享,博士研究生门垚认为,文章需要避免概念过多的问题,需要聚焦研究问题,且文章标题要更加凝练,他还提出可以研究数字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改进思路;博士研究生陈安妮提出,探寻不同理论的各要素间的耦合是构建理论框架的可行方法之一;博士研究生刘伊慈认为研究中的技术赋能需要更多案例素材作为支撑。
针对硕士研究生周婷臻的汇报,博士研究生陈安妮对研究框架中提到的主体和子界面分类提出了疑问,建议研究框架图需要更加简洁;博士研究生门垚建议可以就界面冲突这一现象深挖下去,并推荐了几篇相关文献以供参考;博士研究生李覃敏建议从更小的切入点切入。
针对硕士研究生刘统发的汇报,博士研究生陈安妮认为在文中将政府的职能与政府的能力等同起来时,解释力不足;博士研究生门垚认为政府职能划分需要斟酌,可以从更多元的角度考虑,他还提出理论的选用要更谨慎,尽量运用已成为学界共识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最后,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对三篇文章的论文题目、理论运用、内容撰写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完善意见。研究中心主任许源源教授强调,做研究不要被理论束缚,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的提出也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背景,可以广泛涉猎其他学课领域,最终实现集成。
至此,第三十一期(本学期第一期)学术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