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我说两会”(王建英、孙毓蔓)
发布时间:2022-03-1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求稳-争进-协调-提质
王建英,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现就职于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已先后主持参与多项省级课题项目,且其辅导员工作案例入选2020年山西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成果。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界委员时,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重要指示和要求,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兴农质量、增强基层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题。
一是“求稳”。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到“中国碗装中国粮”再到“耕地是产量命根子”,总书记把“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之重中之重,这是基于我国人口国情、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求而作出的重大考量及战略部署,端稳饭碗、稳住口粮就稳住了发展的“根”。因此,必须做好、做准“粮食”文章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答题”。
二是“争进”。稳得住是“基本功”,往前走是“硬道理”。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中讲“稳”的同时,紧接着就讲“扩”,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此延伸,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保持一定“速度”,“振”的频率要提高,“兴”的势头要强劲。今年“两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率”“城镇就业率”“失业率”等指标,虽然实现这些目标有难度,但是相信经过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戮力同心是可以达成的。
三是“协调”。“稳”和“进”本身就是协调关系,总书记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相关研究既要“抓点”,也要“带面”,既要“破题”,也要“立题”,既要“求知”,也要“力行”,以持续推进研究更加“立体”。
四是“提质”。乡村振兴落脚点在“振兴”二字,需要农村实实在在有“变化”、农民真金白银得“实惠”、农业现代高效成“范式”。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事实上,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在科技:在于“事农”生产力之持续解放与“农事”生产关系之持续解放。
完成脱贫攻坚,是我们为世界扶贫历史书写的伟大传奇;实现乡村振兴,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为公共管理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契机,我们更应借此机会,利用专业所长,发光发热!
乡村振兴——头脑要“活”,做事要“实”
孙毓蔓,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现就职于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办公室。
实现乡村振兴,头脑要“活”,做事要“实”,需以政府宏观战略为指引、以微观产业经济为依托、以人才引进为支撑,创新思维,转变理念,盘活乡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一是结合自身特色及资源优势,规划乡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科学系统的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二是通过城乡产业对接,充分挖掘乡村经济新优势,发展新型数字化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充分挖掘乡村经济新优势,发展新型数字化农业。三是加强农业相关培训及职业教育,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村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